“您有一笔育儿补贴尚未领取!点击链接登记”
近期,全国多地涌现新型骗局,不法分子精准冒充卫健委、社保中心等政府部门,以“发放育儿补贴”“申领生育津贴”为诱饵,发送诈骗短信与伪造链接。许多家庭信以为真,在看似“正规”的页面上填写银行卡号、身份证号乃至支付保证金,最终导致财产损失。这不仅是对个人造成巨大的伤害,更是对公共信任的透支与社会信心的侵蚀。
中国电信提醒短谨防“不明链接”
面对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段,公众的警惕性虽然有所提高,但仅靠用户“擦亮眼睛”远远不够。作为信息发布的主体,各机构需持续强化官方身份的可识别性,让每一个对外链接都“亮明正身”,不给诈骗分子可乘之机。
为什么这些虚假链接屡屡得手?
核心在于诈骗分子利用了公众对权威机构的信任,以及权威机构所使用的域名缺乏官方验证标识这一机制的缺失而屡屡得手。普通域名的注册,侧重于网络寻址而非官方身份验证,属于开放性注册,因此难以从技术上阻断仿冒域名的产生。任何人都可以注册一个与正牌官网相同或高度近似的域名,普通用户几乎无法从“cgbchina.com”与“cgbcchina.com”这样的细微差异中辨别真伪。
面对此情形,机构可以转变反诈思路——与其提醒消费者去费力“辨别”,不如让官方身份主动“彰显”。近年来,中国银行、广发银行、南京银行及多地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始使用具有身份核验机制的“.商标”域名。例如,将“中行.商标”在地址栏中清晰标注,使官网身份一目了然,让用户访问得更安心。
多家金融企业使用“品牌名.商标”建立权威官方标志
为什么一个后缀标识能有效防诈?
关键在于其注册机制与商标权利紧密绑定。与普通域名不同,注册“.商标”必须提交商标注册证或商标权属证明,经管理机构审核通过后方可使用。这意味着,每一个“.商标”域名背后都是一个经过验证的真实权利人,从源头上限制了近似仿冒和恶意抢注。
换言之,“.商标”并非人人可随意注册,它本质上是将企业商标权利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应用。当公众看到“品牌名.商标”时,即代表该链接已通过商标权属验证,真实可信。
而事实上,已有很多企业与事业单位将可验证的“官方标识”(.商标)应用到所有线上触点。无论是短信、邮件、宣传物料还是移动端内容,凡是出现链接的地方,都应使用具备身份核验机制的可信域名,从源头杜绝仿冒,实现品牌身份的统一、可信传达。
事业单位注册并使用“.商标”
除了采用“.商标”外,企业还应加强内部链接审核机制,定期排查对外宣传内容,杜绝无效、失效或未经验证的链接流出。同时,结合技术手段,如HTTPS加密、网站备案信息公示等,进一步增强官方平台的安全性。
在诈骗手段不断翻新的当下,企业唯有变“被动提醒”为“主动守护”,才能真正构筑起防诈的“防火墙”。使用具备身份核验机制的域名,不仅是对用户负责,更是对企业品牌声誉的长期守护。只有让每一个链接都“标识清晰、来源可信”,才能让诈骗分子无从下手,让公众真正安心访问。
30+年企业服务经验
ICANN认证域名注册服务机构
互联网地址服务机构5星级信誉度
工信部许可的域名注册服务机构
“.商标”域名认证注册服务机构